close

寶貝報報
  寶寶戶外嬉遊記
  陪孩子安心探索大自然


採訪撰文/陳其暉
諮詢/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 楊曉苓
財團法人尹書田紀念醫院小兒科主任醫師 陳永綺


在嬰幼兒0~3歲的感覺動作期,孩子是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感覺及肢體動作的發展來認識這個世界,而大自然中繽紛的色彩、時令的變化、與所有富生命力的物種,正是孩子最天然的學習場域。因此,陪著孩子探索大自然、打造屬於他的秘密花園吧!那些童年時期接觸自然的美好回憶與對生命的豐富感受性,將穩定孩子的情緒發展、培養他的挫折容忍度,讓他永遠保持探索學習的好奇心,成為他一生最珍貴的禮物。

Part1:親近自然~理論篇
什麼是自然?
文學繪畫創作從自然中去得到靈感、愛因斯坦也說:「對大自然及宇宙的神秘感是所有科學的起源。」太多太多從自然中的學習和啟發是無法量化的,然而究竟什麼是自然?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認為,雖然所有東西都來自於大自然,但是其中「具有生命力」的才是自然。


而親近大自然是人類的本性,即便是現代人習慣於現代化的生活,沒有接觸過自然的經驗,但只要走進自然中,基因裡對自然的親近性會被催化出來,他比喻,就像我們看孩子堆沙丘,不過就是一堆沙,他卻可以不厭其煩,每次都玩個老半天,而具聲光效果的玩具卻可能一下子就玩膩了,最單純的東西卻是可以創造出多樣的變化。


親近自然~益處篇
嬰幼兒情緒穩定發展從接觸自然開始
10歲前的銘印階段,孩子在此時期碰到任何事物會把它烙印下來,成為孩子的學習關鍵期,而情緒發展是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期,也是孩子個性的形塑期,它代表著孩子對於外面世界回應的看法,李偉文舉例,同樣遇到考試考不好的挫折,有的孩子選擇結束生命,有的孩子則在第二天就忘掉,這就是個性上的差別。


「生命中的牽掛和關懷,都根源於你對家鄉的感覺,」李偉文表示,在孩子10歲之前,引領孩子體驗自然,就是讓他和自然有生命的連結,建立對家鄉的依戀與歸屬感,這能夠幫助孩子有良好的情緒發展,人類從對自然的感受,對家鄉的感覺建立歸屬感,認同自己是這個地方的人,無論之後搬到哪兒去,都有一種依戀在。


親近自然~態度篇
陪伴、傾聽、分享而不教導
「讓孩子有機會接觸自然」必須由家長引領孩子入門,因為現今社會已經沒有自然而然接觸自然的條件,沒有敲門磚,接近自然的美好感受會被孩子給忽略的,家長要隨機利用周邊的自然環境去引導孩子進入自然中,對於5歲以下的孩子,家長陪伴他去感受是最重要的。


親近自然~方法篇
漸進式的誘導孩子感受自然的美好
陳永綺表示,對寶寶的五覺刺激可以從家裡的環境先開始,再過渡到自然環境。楊曉苓也建議,從小嬰兒到學步兒(2歲)的階段,爸爸媽媽可以先帶他從短時間在陽台上看看綠樹、接觸自然光,慢慢拉長時間進入社區,活動型態也是由短程到長程,對嬰幼兒體能上的要求也應該逐步增加,比方說在家活動一整天可能和帶到戶外去的一小時體能活動量的消耗是相同的,從低活動量的散步進階到郊遊、爬山的高活動量活動。


陳永綺進一步指出,孩子在接近1歲時就會開始對外界特別好奇,等到1~2歲時他就能認一些字、了解物體的意義,此時帶孩子到自然環境去,可以印證平日媽媽為他讀的床邊故事中的事物,她也叮嚀家長,儘管孩子在2~3歲時的語言表達、字彙能力已經增強許多,也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去博聞強記自然界的景物,讓他自己發掘在自然中他感興趣的部分,也不一定要出國遠行去增廣見聞,因為這個時期,孩子不會記得他曾經到過哪些地方,這時能讓孩子永遠留存兒時親近大自然的美好記憶才是重點。


結語
親近自然其實不需遠求,回到簡單生活、孩童般單純的心,陪著孩子嗅嗅青草香、享受陽光灑在身上與微風吹撫肌膚的感覺,創造親子間自然的共同美好回憶,也給每天習慣於走同一條路上班、下班忙碌的家長,有再次被自然感動的機會。





(詳文請見2008年三月號媽咪寶貝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花蓮保母志工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